(通讯员 徐榕 何初琛)11月7日上午,信息管理学院第64期“桂子信管”论坛在南湖综合楼学术报告厅N10001如期举行。此次论坛特邀上海大学伟长学者、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金波教授担任主讲嘉宾,学院师生汇聚一堂,共同开启这场知识与智慧的交流之旅。论坛由信息管理学院副院长翟姗姗主持。

金波教授在讲座中首先解析了档案的形成本质与形态演变。他指出,文字发明与国家建立是档案诞生的两大核心条件:文字为信息记录提供载体,国家治理催生大量具有保存价值的文字记录,经筛选留存后形成档案。档案的形成动机分为两类:一类是制作者为日后查证使用专门制作,另一类是为解决现实问题产生后因价值被留存,二者核心共性是对国家和社会具有重要保存价值。从形态来看,中国古代有甲骨、金文、简牍等档案,外国古代以泥板、石碑等为典型,载体逐步从笨重走向轻便;纸张发明后成为档案主要载体,近现代音像、电子档案的出现,推动档案进入多态并存格局。

档案的定义、属性与学科范式嬗变,是本次讲座的另一核心内容。金波教授结合中外学术界定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明确指出了档案是社会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对国家和社会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他强调,档案兼具社会性与历史性,而原始记录性是其本质属性——这一属性不仅赋予档案独特的凭证价值与参考价值,更决定了档案工作“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的核心使命。在学科范式演进方面,他提出“三态演进”理论:从传统“文件史料范式”、当代“信息资源范式”,再到未来“数据智能范式”,档案学科正逐步向数字化、智能化深度转型,未来档案数据将在经济、社会、科技等多个领域释放多元应用潜能。

在互动环节,学院师生围绕“档案数据要素市场的优势与挑战”“大语言模型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等问题与金波教授探讨。金波教授指出,档案数据的高价值密度与可信度是核心优势,但也面临开放率不足、隐私保护与数据化转化等挑战,而大语言模型可在档案开放审核、收集鉴定等场景发挥作用,关键在于解决训练数据不足的难题。金波教授的细致解答进一步让大家更加清晰明了的认识到档案学在如今的发展态势。

这场以“档案的昨天、今天与明天”为主题的讲座,是《信息资源管理研究》系列课程之一,不仅系统梳理了档案学的发展脉络,更实现了历史纵深、现实实践与未来趋势的有机串联。金波教授凭借扎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实践案例与前沿的学术视角,既清晰厘清了档案的本质内涵与核心价值,也为档案学科范式升级、档案数据应用潜能释放提供了明确方向。
(审读人:翟姗姗)